.:.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小端网络观察] “三孩”开放后的12小时,网友为何“民不聊生”?[3P]
本頁主題: [小端网络观察] “三孩”开放后的12小时,网友为何“民不聊生”?[3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mlysa0128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3507
威望:1243 點
金錢:80872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0-01-28

[小端网络观察] “三孩”开放后的12小时,网友为何“民不聊生”?[3P]


5月31日下午3时许,新华社发布快报,正式对人口政策进行调整,宣布实行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当晚“开放三胎”的讨论立即登上微博热榜。截至当日晚10时,先后有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怎么看开放三孩政策#、#三孩时代需要怎样的配套设施#、#三孩政策会带来哪些改变#、#满足什么条件才会考虑三胎# 等等7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5亿,讨论量更是超过50万。

“三孩”开放后,愿意生育的人有多少?汹涌的网络讨论,又集中在哪些方面?端传媒连续追踪话题发布后的12个小时,探寻“三孩政策”下人们的思考与选择。


新华社微博发布“三孩生育政策来了”海报,惟误将“育”字打成了“病入膏肓”的“肓”。



被打错的“育”


发布于14:59的新华社微博下,附带了一张写着“三孩生育政策来了”的海报。画报中三个孩子都流露出雀跃的表情,中间的女孩甚至举起双手欢呼,而画面的中央写道:“积极应对人口将老龄化,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及配套支持措施”。

海报发出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进行转发。然而,很快有网友发现,海报中字号最大的“生育政策”误将“育”字打错,变成了“病入膏肓”的“肓”字。

海报发出后10分钟,新华社迅速删除提醒“育”字打错的评论,并将海报替换成正确版本。然而,相关海报已经被不少网友截图保存,有网友评论道:“育肓不分,不知道是在内涵谁”;还有网友从错字的本意出发,指“肓=消亡,暗示生三胎会一无所有”“官媒把育字少写了一点,影射目前的生育政策有缺点,真是高明!”

无论网友的评论是否过于发挥,民众对“三孩政策”的不欢迎态度可见一斑。而多个官方媒体,也在对相关政策细节的发布推广上被网友泼了冷水。

以新华社的首发微博为例,最初的7千余条评论中,排在前列的都是“呸”、“滚!你们帮忙养吗?送房子吗?”、“有钱人不差这一个政策”等等发泄式评论,也有网友提醒“赶紧关评论”。在评论区失控后,新华社迅速开启评论区筛选模式,仅显示32万多条评论中的部分。

而筛选后的评论,有意将对政策抱持积极态的评论显示在前列。“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支持”等等语言占据了筛选过的评论区,但是,被超过三十万条点赞推在评论区首位的,仍然是一句消极的“谁爱生谁生”。

随后发布的“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的互动投票,也收到了网友的冷待。根据网路上保留的截图显示,在这个3.1万人参与的投票中,有超过90%的人将票投给了“完全不考虑”的选项;而投给剩下的“准备好了,迫不及待”、“已提上日程”、“犹豫中,很多问题待考虑”三个选项的人数加起来不超过2500人。面对并不积极的回应,新华社在发布一小时后悄然删除了这则投票互动。

还有网友注意到海报上三个孩子里两个女生,更有网友愤怒表示“是女孩不够‘用’了吗?垃圾!”而此次三胎政策可能引起的性别压迫,引起了很多女性网友的反弹,于是新华社微博发布后两小时,《人民日报》也在微博上用大字海报发布了与三孩政策相关的十个配套支持措施。其中包括“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完善生育产假与生育保险制度”等方向。然而,这条微博下方也开启了评论筛选,不少网友纷纷批评其“控评”的做法,精选评论也被网友直呼“没意思”、“空话没有细则”、“无法保证落实”等等。


网民制图调侃“民不聊生”,指代当代年轻人缺乏生孩子的意愿,甚至连聊都不想聊。



不愿生的80后与90后


“校长说,今年高一扫操场,明年高二扫,后年高三扫⋯”话题发酵后,这样一则评论,在网路上广泛传播。看似是在指责“校长”偏心,却正如评论中“盯着一代人薅”的埋怨(编注:“薅”意为拔出,这边出现的含义指“被占便宜”),道尽了目前处于育龄的80后、90后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于1978年写入宪法,于1980年正式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处于本次讨论风暴中心的80后与90后,正是被独生子女政策所影响、没有兄弟姐妹单独长大的两代人。此后,中国大陆的生育率在强力的计生手段下持续下降。

虽然在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为夫妻其中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单独两孩”政策,出生率仍然持续低迷。为刺激人口生育,2016年1月,当局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当时有专家预测,至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应显着增加;然而从2017年开始,人口再次下降,出生率也再次跌落。

此次将“全面二胎”开放至“三胎”的政策调整,也是在出生率持续低迷、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调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少子化和生育意愿降低已经是全球性问题,“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从上世纪早期生育率就不断下降。所以,低生育率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也是应对老龄化最难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作为生育主力的不少80、90后网友看来,通告中“改善人口结构、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的语句,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薅人口红利”。“好傢伙,当年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的是我们,而今开放二胎、优化生育三胎的也是我们,90后这一届披荆斩棘八十一难都要遭遇完了才算一生圆满,也太难了叭⋯⋯”有自称“90后”的网友这样哀叹。

这则总结未来九零后生活的对联,在微博上收穫大量点赞:“上联:‘一个家庭,二个夫妇,生三个孩子,养四个老人’;下联:‘八点上班,晚九下班,费十分力气,还百万房贷’。横批:‘不如单身’。”甚至还有网友写道“两个独生子女照顾四个老人带三个小孩还得看九个孙子,我认识一个无牵无挂的孤寡采药老头儿也就敢种七个葫芦”,表达出对“三孩政策”开放后奉养家庭压力的担忧。

同时,也有不少网友从自身因独生子女政策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出发,抨击新“三孩”政策对独生子女一代施加的巨大压力。有网友写道,“我童年时期的不快乐,有一大半都是计划生育导致的。因为计划生育,我妈保二胎时去外地一去就是一年多,我沦落为‘没妈’的孩子,受尽冷眼。从乐观可爱的女孩,变得满身戾气、悲观消极。”而三孩政策的开放,让好不容易修复童年创伤的她感到崩溃、无比恐惧未来受到长辈逼生三胎的攀比压力,“我现在彻底恐婚了!”

这条微博收穫了超过一百条的微博网友评论。有网友加入分享自己的经历,写道“我们都是倒霉的90后,我刚出来时几天就被送到外婆家”;更有甚者,“我妈生我弟弟到处躲,家里进了一堆法院的让我们交罚款,还抓了我爸爸。后面弟弟要读书没办法交了10w罚款上户口。现在马上开放三胎真的可笑至极!”

更多令人悲伤的经历,发生在不被“允许”出生的二孩身上。在端传媒此前的报导中,苏衡在人生的前12年人生中便经历了四次转移:1996年,出生仅一个月,她就被送到邻近县城的远房亲戚家寄养。到了读幼儿园的年纪,“爸妈”把她送去一个“叔叔阿姨”家生活,那时的她不知道,“叔叔阿姨”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到了小学一年级,她被匆忙送到安徽的大姨家。初中,才又再次回到亲生父母家⋯⋯

为避免身世暴露,还有许多和苏衡一样的女孩们在成长过程中辗转多个家庭,并用尽全力消化由此带来的迷惘、不安、愤怒和恨意。而这次骤然施行的“三孩政策”,虽然也有部分网民表达已经“提前完成任务”的庆幸,但更多因二孩受到伤痛遭遇的人却只感到惊恐和愤怒。一方面是独生子女政策给80、90后留下的不可逆转的心理创伤,一方面他们又要直面人口结构改变后急急推出“三孩政策”。面对生育政策的巨变,不少网友只能用这段来自于百年前鲁迅《随感录》里的语句唏嘘。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

房价、内卷、女性职场歧视,压在育龄夫妇身上的三座大山


在当日稍晚登上热搜的词条 #满足什么条件才会考虑三胎# 下,一则“房价+内卷+996007+教育资源不公平=绝育”的评论,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

许多网友的评论中,都透露出目前职场高强度压力对女性的不友好。网友 @呆毛香菇 写道,“想想闺蜜两个月身孕加班加到流产,现代职场女性在职场的压力之大、身体健康尚保证不了,还生孩子⋯”她的回答引起不少网友共鸣,“职场女性真的太惨⋯要参与职场没完没了的内卷,还要鼓励女性独立女权平等,又要求放开鼓励三胎,牲口都不是这么用的。”

确实,中国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了大量的育儿和照顾家庭的职责,同时还要兼顾职场工作的巨大压力。据此前的报导,中国公司的雇主对女性并不欢迎。“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面对这种情况:除了法定节假日,男员工全年都可以工作;女员工生孩子要休产假,产假休完要休哺乳假,哺乳假休完又生第二个孩子,她不工作你也要照发工资,孩子有个感冒发烧她还要请假。企业难道是做慈善的吗?换成是你,你怎么选择?”供职于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商的招聘经理对端传媒记者说。

即使她自身也是女性,却对招收女性员工带来的骤增的隐形成本颇为无奈,“企业是要自负盈亏的,无时不刻不在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性别就成了就业市场上最明显的标签,也有更多的岗位宁愿选择招收男性。

“你结婚了吗?你生孩子了吗?你准备要几个孩子?”这是很多职场女性面试最常被问到的三个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字显示,中国女性的就业率(Employment Rate)在近年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8.2%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58.9%。根据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显示,有生育二孩及以上打算的妇女,其中不足半数实现了再生育,影响他们后续的生育意愿中,住房、教育、就业成了关键因素。事实上全面二孩的政策实施后,很多家庭不愿生,不敢生往往是因为生育后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认为生育会增加“经济负担”的占到了75.1%,尤其女性职工生育后工资待遇下降的有34.3%,其中降幅超过一半的达到42.9%。

而生育后对女性身体健康的损坏,也困扰着不少网友。很多人提到连续生育所带来的身材走形、性格焦虑,而长期困在家中面对孩子的环境,也使得不少生育后还想重回职场的女性感觉到视野的变窄、格局的缩小。

“我如果没生孩子,可以用大把时间来护肤、大把时间来养生,会比现在年轻10岁吧。”6月1日凌晨,知名育儿博主 @杨喵菲-米娘 在登上热搜的 #如果我有三个孩子# 词条下这样分享,“最严重的变化是,胆小怕死,容易受焦虑环境影响,追求稳定;而越稳定越怕动、越僵化,不光是身体,而是思想。”

要么不生育留在职场、要么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全职太太——这样残酷的现状让有网友指责“女性子宫成了国家的奴隶”、“把女性当成生育机器”。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离婚冷静期”制度,更是被网友共同抨击,“什么时候取消离婚冷静期、家暴入刑、同休产假,政策落实好了再惦记女人的子宫也不迟。”

参考高福利国家“男女同休产假”的呼吁,也再次被提起。以冰岛为例,自2003年起,冰岛便给予每对夫妻9个月的假期来照顾新生儿。有全日制工作的父母在育儿假期间还能得到80%的工资;此外,90%的冰岛儿童都能进入到由国家出资建立的公立幼儿园就读。丹麦法律则给予夫妻双方各32周的“父母假”,修完产假后,产妇有权回到原来的岗位照常上班。这样国家补贴、夫妻双方共同照顾家庭的规定,让不少网友大呼羨慕,“如果女性怀孕期间,工资由国家支付,那么女性受到公司的歧视能少一点;如果义务教育普及到幼儿园或者其他早教机构,那人们生孩子也不会去纠结是不是要长辈来带⋯⋯”

然而,这类探讨是否可以参考欧洲部分高福利国家建立健全孕假补贴体系的贴文,却受到部分网友的抨击:“说的国外那么好,请你放弃中国国籍吧,快到国外领福利”。

除此之外,高居不下的房价也成为“天然的避孕药”。“这根本不是生的问题,是教育住房及就业等等综合因素的大问题,生只是小问题”。在 @新华社 开启对评论区筛选之前,这则评论收穫了30.4万的点赞,许多网友感同身受。

在端传媒此前对年轻人生育的报导中,29岁的林苍苍就是这些焦虑年轻人的其中一员。毕业于中国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的她,与先生相恋五年后结婚,如今在杭州生活。但夫妻两人身上各背了一套房的房贷,每月的房贷占到了收入的一半,“基本上赚的钱大头都被房贷吃掉了。”她说。

林苍苍并不是个例,她身边30岁左右的朋友同事,房贷基本都占到了收入的一半。“一套房250万到300万是正常价格,按贷款30年算,月供怎么也得7000元左右。”这样残酷的现实,让很多有生育欲望的人望而却步。很多网友都赞同,与其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不如说“90后是被压垮的一代”。

微博大v @张放fun 在热搜词条下评论,目前可以多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用担心养不起孩子的有钱人,还有一种是社会最底层。“而中间层,占比最多的人,最不愿意生。自己还在被996毒打,如果再生个孩子,稍有不慎,就会滑坡。”

“希望制订这个政策的人能明白一个问题,我一个人不买三辆劳斯莱斯,并不是因为它限购。”而他贴文下的这样一则评论,收穫了近两万的点赞。

然而,在恶劣的劳工环境和生活压力下,还有很大一部分网友直接选择不生育。正如最近在大陆社群中大火的“躺平宣言”所说:“福报将至,我从今开始躺平,至死方休。我将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子。⋯⋯我是工位上的摸鱼仔,城市中的流浪汉,是抵御消费主义的钝剑,划破内卷阴影的光线,是现代病的药到病除,是存在与不存在之万物的尺度。我将懒散与悠闲献给躺平人,今日如此,日日皆然。”很多网友在疲惫不堪的生活下对政策所提倡的“生孩子”展现出强烈的排斥。

“我就是个垃圾,并没有什么东西能教给三条生命;世界也很垃圾,我又何苦让三个孩子经历这种痛苦。”5月31日深夜,网友 @漱白 留下这样一则留言;而“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的玩笑话,却成了当代青年自我讽刺的“行话”。


2021年5月12日中国北京 ,一个地方公园里妇女们推着孩子逛公园。



人口普查水分到底有多少?


除了对当前社会年轻人的质疑,还有不少网友将怀疑的目光投向5月10日中国刚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面上看,中国人口仍处于表面正增长的状态,看似良好的人口结构能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人口福利;不少网友因而提问,“为何又需要三胎?”

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16-2020年,大陆出生人口规模分别为1786万、1723万、1523万、1465万和1200万左右,出生人口规模持续下降。而与1.8左右的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相比,仅约1.3的2020年的实际总和生育率无疑相差极大。

实际上,中国人口的内在增长率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由正转负,人口增速不断放缓,人口负增长惯性逐渐积聚。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部分计划外出生的“二孩”一直都无法上户口、成为“黑户”,也导致这部分人口数据缺失。根据预测,未来四五年内人中国人口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在5月31日下午宣布实行三孩政策后,接受新华社专访的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仍表示近年来的生育政策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整原因全国累计多出生二孩1000多万人。 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来的50%左右。”

然而,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在中国的31个省份中,安徽、陕西、海南、福建、河南和江西六省的“新生儿”都主要靠“二孩”,而“单孩”的生育欲望并不高。有网友评论,“如果你把这个(生育)看成一门生意,国家不断地打老用户的主意,只能说明他们已经找不到新用户了。”

政策的变动与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所显示出的结论让不少网友再次质疑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度。不少网友表示政策“打脸”,有网友表示,“七普数据润色的挺好呀,男女比例也很稳定呀,怎么这么着急搞三孩”、“韭菜真的不够用了,虽然七普结果还在嘴硬”。

而根据人口普查推算,2020年死亡率为10.07‰,出生率为18.38‰,二者均比2019年上涨2.93‰和7.9‰,与普遍来说呈日益下降趋势的出生率、死亡率严重不符,更是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果然,七普的数据严重造假。这不,知道真实数据的当权者,立马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有人这样作结。

生育政策骤改,外媒怎么看?


“三孩政策”实行的消息,也引发了大量外媒关注。关于“三孩”开放是否等同于强制生育的议题,受到了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和CNN的着重讨论。在与华盛顿邮报的采访中,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系副主任刘瑞双(音)表示,“法律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民的生育权和选择自由,让公民自己决定是否要孩子、要几个孩子。”

北京研究中心的人口学家黄文政(音)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认为,“一开始就不应该有生育限制的政策。”在他看来,目前开放到三孩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在被他形容为“中华民族存亡危机”的当下,生育权应该被完全放开、并且政府需要大力鼓励民众生育。

CNN则将目光投向对性和生育权的控制。在与CNN的采访中,人权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中国团队负责人约书亚·罗森茨威格(Joshua Rosenzweig)说,“ 与其去‘优化’生育政策,中国应该更尊重民众自己的选择,并且停止对任何个人生育决定的侵入性或惩罚性控制。”

然而,相关担忧在微博上的讨论更为消极,有网友直接表示“女性是母猪么?生孩子对身体伤害多大不考虑?”、“等我变成母猪吧,一胞三胎”。更有网友找出香港知名地产商人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5月17日在自创刊物 am730 中“生育两个孩子后才有权使用避孕产品”的提议大加抨击。

BBC和CNN都称此次的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为“关键一步(major shift)”。CNN援引伦敦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学家苏岳(音)的讲话分析:“近几十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人口红利将很快消散。”而这正是促使中国政府进行人口政策调整的关键原因。

纽约时报的评论作者黄瑞黎也认为,“三孩政策”反映的是中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而加剧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且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也有部分专家对此次的政策调整抱持怀疑态度。“如果放宽生育政策这项措施是有效的话,那么目前的二孩政策应该已经有所展现”,德国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周浩(音)告诉路透社,“然而,谁愿意去生三个孩子呢?现在的年轻人最多生育两个已经都足够了。到头来,(不愿意生育问题)这里最基础的还是高额的生活开销以及居高不下的压力。”

“三娃政策”发布次日即是中国的儿童节,不少网民深夜无奈地玩笑道,“万万没想到,国家给小朋友送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居然是弟弟妹妹”。

然而,究竟是否如网民调侃般的“民不聊生”——当代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缺乏生孩子的意愿,甚至连聊一聊都不乐意——很多人都表示,“只能看配套政策了”。


赞(3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6-02 04:41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1-07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