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讨论Zoltan Polzsar的那篇文章。在我说的大拆解,Zoltan Polzsar说的三大支柱解体过程中乃至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将会迎来一场巨变,因为原来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在拆解前的全球化构架中形成的。
但在这个时候,世界上不同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用一句概括性但多少有点简单化的话来说,未来面临的问题,在西方是需求大于供给,尤其在低端消费品上,面临的问题是供给;在我们是供给大于需求,面临的问题是需求,是内需。
全球化意味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的深化。反过来说,就是每个国家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完整的。资料表明,在1980年、1990年这段时间,国际贸易的总量当中,大约有70%左右是成品的贸易,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内是把这个东西完全做出来了,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交換。但是到了2010年的时候,在整个世界的总贸易额当中,产成品只占到40%,60%都是中间品、是零部件、是原材料。从中,可以看出,以国家为单位的产业链不完整到什么程度。
这个问题,在这次俄乌战争中已经显露出来。所以,Zoltan Polzsar提出了三个令人警醒的时刻。第一,乌克兰战争表明,在这场消耗战中,弹药库存的消耗速度远大于西方军事工业的当前产能。这特别体现在不需要高精尖芯片来制造的高科技武器,比如最基础的火炮弹药。第二,即使是精致的装备也不是很快能够生产出来。实际上,由于支持俄乌战争的需求,许多其他地方武器的订单不得不严重推迟。第三,芯片只有在能够运出工厂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一旦封锁卡住物流,这些产品和产能便是完全无效的。这说明了就军事工业而言,美国的现实状况。
当然,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实际上在疫情之初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美国疫情初期,在口罩和呼吸机等产品上,美国产业链缺失或不完整的问题就已经暴露无遗。但仔细分析,产业链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产品的产能已经消失了,已经完全转移到国外去了。二是虽然产能还在,但原材料或零部件严重依赖国外的产业链。在正常的时期,这也许都不是问题,但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情况下,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成了严重的问题。所以Zoltan Polzsar说,中国和俄罗斯,已经离我们而去,为我们提供的产能将消失,我们将不得不自己生产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实际上,供给的缺口可以通过两个方式解决,一是产业链的多元化,形成供给的替代,二是产业回流,就是Zoltan Polzsar说的,自己生产。当然,自己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说产业链重建过程本身,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由于整个世界面临的大拆解,由于Zoltan Polzsar所说的三大支柱的解体,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重组,势必使成本大大增加。但我们知道,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过程。所以Zoltan Polzsar在展望这个过程的时候说,这个新的增长动力将来自于投资,对生产和产能的投资,而政府将提供助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的问题明显不同。我们一定要明确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是基于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可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方面是中国明智的改革开放政策很好地利用了这两个红利,另一方面是全球化的过程使得人口和劳动力红利释放形成的生产能力在世界上找到了出口。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我们必须明白,世界工厂的产能是大大大于我们国内的正常需求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工厂必须以全球化为条件。
问题是,现在全球化发生了逆转。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形成了巨大的产能,直到现在,我们许多方面的产业链也是最完整的,产业工人的素质也是非常优秀的,问题在于,由这个巨大产能生产出的产品向何处去?把这个问题展开来,实际上是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第一,如果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这里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第二,如前所述,世界工厂的产能是大大大于我们国内的正常需求的,也就是说,即使内需的问题解决了,还会有一部分产能是过剩的。这里的问题是,这部分产能如何解决?
赞(90)